《教育知识与能力》高频考点精选


1.品德的心理结构
(1)道德认识: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;(2)道德情感;(3)道德意志;(4)道德行为: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。
2.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
(1)他律阶段: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。(2)自律阶段: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。
3.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
(1)前习俗水平:惩罚服从取向阶段、相对功利取向阶段。(2)习俗水平:寻求认可取向阶段、遵守法规取向阶段。(3)后习俗水平:社会契约取向阶段、普遍伦理取向阶段。
4.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
(1)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,言行一致;(2)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。
5.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
(1)外部因素:家庭教养方式、社会风气、同伴群体。(2)内部因素:认知失调、态度定势、道德认知、受教育程度。
6.品德学习的阶段
依从、认同、内化。
7.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
(1)有效的说服;(2)树立良好的榜样;(3)利用群体约定;(4)价值辨析;(5)给予恰当的鼓励与惩罚。
8.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
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,有系统、有层次、有针对性地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、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,使广大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现代政治、思想、法律和道德知识,培养他们积极的政治、法律和道德责任感、荣誉感,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、思想、法律和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,为最终成为“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”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牢固的基础。
9.德育的主要内容
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、理想教育、集体主义教育、劳动教育、自觉纪律教育、民主和法制教育、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、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。
10.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
教育者、受教育者、德育内容、德育方法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