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拿offer,原来有捷径
大一
看着台上回母校做演讲的学姐,Maria陷入沉思。
学姐如今是500强企业的CMO,分享起大学期间求职的血泪史,她在结尾时补了一句:“希望大家尽早知道自己热爱什么,不要像我一样,走这么多弯路。”
演讲结束,台下掌声响起。鼓掌的人,像是看见了自己的未来。
但是站在台上的人,只有学姐一个。
Maria远远望着学姐,看着她被一群想要问问题的同学们包围,耐心解答一个又一个稚嫩的问题,时而微笑,时而点头。
Maria也想找学姐聊一聊,但是她总觉得,学姐离她太远了。学姐是带着光环的,炙热的,遥远的,所以让她有一种距离感。
她想找学姐讨论一下她的困惑,因为她还不清楚,自己的热爱和优势在哪里,更不要谈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了。
而她身边的同学,有些早早就进入大厂实习,看到他们在朋友圈晒工牌时,Maria还是有几分羡慕的,谁也不想被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啊。
她看到演讲结束后,有同学带着自己的简历去咨询学姐。尽管才读大一,他们的简历已经写了满满一页纸,Maria此刻只能远远望着他们。
“我实在太平凡了,怎样才能被学姐看到呢?”
大二
Maria暑假找了一份海外实习,在快消企业做marketing。她发现职场和校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:在学校,还有老师领路,告诉你essay要怎么写,presentation该如何展示,而工作之后,一切都要靠自己了。
她感觉身边的每个人意气风发,大家都是实习生,为什么别人是一切都懂的样子,而Maria却屡屡犯错。
她还记得,鼓起勇气给客户拨出第一通电话时,被骂得狗血淋头;在打印机前打印标书,一跪就是一下午;以及提交方案前,只能睡4小时的无数个夜晚。
可是职场毕竟没有校园宽容,不是所有错误,都能被原谅的。
那天下午,manager当着所有人的面指出了Maria在数据分析时的疏忽,让她一瞬间羞红了脸。紧接着是劈头盖脸一顿批评,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了好久。
“学姐年轻时也会犯错误吗?”想到学姐的演讲,Maria鼓励自己:不能掉眼泪的,一定不能掉眼泪的。她最终还是仰起头,把泪水忍了回去。
如果职场和校园一样,每个人都有mentor就好了。年轻人成长的各个阶段,都是需要领路人的啊。
“我们各自攀登,希望有机会于更高处相逢。”
大三
Maria开始关注应届生求职信息。
这是她第一次接触春招和秋招,仅仅是为了熟悉各大厂线上网申的流程,她就用了一整天的时间。她认真记录不同行业的招聘时间节点,准备第一次投递。
大学期间,她GPA分数漂亮,在CSSA组织过的各项活动也不错。而且她在大二的圣诞节假期,就开始主动找实习了。
学生时代取得的各项小小光环,让她误以为自己已经来到了金字塔的顶端。
不出意外,她的投递全部石沉大海了。
她刷了刷朋友圈,有同学拿到了实习企业的return offer,还有同学拿到了藤校的offer。身边的每个人都在快速成长,只有她,变得更着急了。
病急乱投医,Maria加入了几个应届生求职的社群,但几场讲座下来,她发现大多数求职机构的主要目的是售卖他们的高价“求职课”,或者“简历修改服务”。
甚至有些机构大言不惭,声称可以通过内部关系“保offer”。
原来留学生求职已经形成了如此完善的产业链了,这些机构都想借此赚一桶金。
Maria浏览着朋友圈那些所谓“培养global elite”的课程,忍不住连连叹气,精英绝对不是一天能够养成的,注定要经过千锤百炼。
“学姐找工作的时候,也经历过如此无助的时刻吗?”
大四
Maria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浏览职缺信息了。
她打开LinkedIn,发现学姐跳槽去了更广阔的平台。而且学姐最近加入了一个职场导师项目,无偿帮助大学生解答求职问题。
给学姐发一封站内信吧,虽然她未必会回我,就当做是许愿了:大一的时候听过一场您在母校的演讲,现在我在求职季有些迷茫,希望有机会跟您聊一聊。”
学姐很快回复:
“好惊喜,原来你还记得那一场我的演讲啊!”
学姐针对性回答了Maria想要了解的行业趋势,还给Maria的简历内容提出了意见,说有机会的话,会考虑给Maria内推。尽管最初约定交流45分钟,他们竟然聊了一小时之久。

